

在这场罢工事件中,抗争劳工代表希望能够将目前每月1270元人民币的薪资获得500元的加薪水準,但有部分的劳工喊出要有800元的加薪幅度。这项抗争目前正持续中,但已导致生产钥匙等感应零件的欧姆龙濒临作业停摆边缘,也使得包括HONDA、FORD、BMW与其它车厂都遭逢的零件供应中断的危机。
事实上,这类的罢工风潮一再延烧,可以约略嗅出中国政府不愿正面处理的态度,因为让劳工提高工资有助于提高中国民众的消费潜力,也连带遏止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导致贫富差距所造成的社会问题,甚至让中国得以逐渐远离廉价製造的生产经济价值链。
而在面对中国政府似乎有意冷处理罢工事件的情况下,在中国设厂的日本产业则显的相对弱势,因为日本企业大多依靠单一的供应商,一旦发生罢工将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的解决方案,而在避免供应中断而停产的情况下必须被迫答应加薪的需求,若是欧洲厂商则多半会採取多个供应商同时合作,以避免发生相同的窘境,所以目前的罢工事件大多聚集发生在日本或其它亚洲企业身上。
其实,这或许不是欧洲产业有先见之明,而是因为在更注重人权的欧洲,罢工可说是家常便饭的事,所以老早就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并避免亏损,日本厂商虽然拥有任劳任怨、为公司鞠躬尽瘁的员工精神,却反不知如何面对这种景况…